Michael 张文鹏老师在儿童成长与早期教育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,小朋友们也都很喜欢他,每次见面都抢着和他玩,被亲切的称为“大麦”。
从今天开始,Michael老师将为大家系统介绍婴幼儿早期的学习方法和特点,内容连载如下:
婴幼儿早期的学习方法和特点
作者:张文鹏
关键词:早期学习的18个特点 正确支持方式 常见雷区汇总
从2007年和婴幼儿一起工作,直到这次静下心来回顾这13年中基于对婴幼儿的观察,和对婴幼儿发展的学习与教研,现将这份“干货”总结送到您的手上,期待能对您陪伴宝宝开展早期学习,有些参考意义。
01
通过感官交互和身体交互获取直接经验
常见雷区
场景A:这孩子就是调皮,什么都要摸,脏不脏!
场景B:这孩子咋就不知道危险呢,非要到处钻,柜子夹手了咋办?
期待您这样想、这样说:
场景A: 把泥巴和干草加水混合的过程里,孩子的大脑在处理这些感官经验,这会让他的小脑瓜变得更聪明。
场景B: 宝宝用身体来学习空间大小就是幼儿的天性,我应该提供一些可以让他钻爬的纸箱、大收纳盒什么的。
02喜欢重复,通过重复带来掌控感并收获自信
常见雷区
场景A:干嘛要一遍又一遍玩捉迷藏的游戏?我都有点烦了。
场景B:这首歌都唱了20遍了,换1首行不行?
期待您这样想这样做:
场景A:育儿专家说孩子是在反复确认,“我找到了!”,“我做到了!”,“我猜对了!”。掌控感好,孩子的安全感、价值感才好,这关乎宝宝一生的自信自尊。
场景B:育儿专家还说,小婴儿需要重复1首歌曲20多次才会识别和记忆,识别后,她会更疯狂的需要听到这首歌!哪怕是到了6岁,孩子需要的重复次数,竟然也高达7次!爸爸妈妈在这个时候需要应该多些耐心,毕竟这是孩子的天性。
03注意力的时间有限,在切换关注对象中寻找兴趣点
常见雷区
场景A:真是坐不住,干什么都2分钟热情。
场景B:注意力不集中,特别容易被干扰。到处凑热闹。
期待您这样想这样说:
场景A:专注时间短是由于宝宝大脑尚在发育,绝对不能拿成年人的标准去期待和要求孩子。您也许会说孩子看电子屏幕时还挺专心的,但电子屏幕是通过各种素材的视听切换,达到对宝宝注意力的吸引。
场景B:哪怕是成年人,注意力的集中都是“发散的关注→归类的关注→细分的关注→聚焦的关注→关注转移、需要休息”这样一个过程。
拿成人逛街来比喻,“闲逛进入商店,左右看看,不知道想买什么→突然对鞋产生了购买意识→继续细分,想看看高跟鞋,选中某两双来比较→试穿,集中精力和鞋子融为一体的感受和欣赏,那种flow →买完后心里的那种放松,也许身体也会放松一下,在店里沙发上坐一下,喝杯茶。”
所以孩子不是不专注,而是在专注产生前后,本身就伴随着大量看似不专注的步骤和过程。
04学习是非学科性的、非系统性的,兴趣发散且极具好奇心
常见雷区
场景A:
早教课程怎么就是玩呀?教孩子认字和数数才是正经事吧。
场景B:看着她一天疯来疯去,我真焦虑,这太浪费时间了吧?
期待您这样想这样说:
场景A:对0--3岁婴幼儿来说,国际指导的几项评估指标里,并不关注婴幼儿学科认知能力有多强。反而更关注:
1. 孩子的自主运动能力,动作是不是灵活协调;
2. 孩子的动手能力。是不是可以自理;
3. 孩子的听说能力与沟通能力,是不是能流畅清晰的表达;
4.解决问题的能力,孩子是不是能够跨越或者钻过障碍;是不是能够将套娃从小到大的组装回去;
5. 情绪情感能力,孩子是不是具有自我调试情绪的能力,孩子的照料者是不是能敏锐地感受孩子的情绪,并重视对孩子情绪的回应;
6. 社会化的能力,孩子是不是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同龄社交;
7. 健康状况,包括身体和心理,包括营养与睡眠。
场景B:请您和我一起说:“早期教育不是学龄后的教育,早期孩子学习的内容和素材,最好的就是生活、就是大自然,就是游戏和玩耍、就是涂鸦、唱歌、讲故事,就是跳舞、就是钻、爬、滚、滑和玩球、玩泥巴。” 有了良好的人生开端,未来的学习才能“百尺高楼平地起”。打地基的年龄段,也存在质量递减关系。6岁前很重要?不如3岁前重要!3岁前很重要?不如1岁前重要!
那么1岁前教育的内容是什么?带着爱和尊重的日常照料、充满监护和回应的自主探索、自主探索对象里有丰富的感官经验、有各种爬、钻、扶走的材质和设备、最重要的,是要有情绪情感能力健康与敏锐的照料者。
那么3岁前的教育内容是什么?充满感官经验的环境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机会、带着孩子一起生活、创造充足的运动和玩耍的机会、营造自然存在的同龄社交的机会,给予孩子足够的游戏活动、艺术活动、音乐活动、故事活动、生活活动、节庆活动、科学探索活动等。
更多育儿干货,请关注
快手
抖音
本文章转载于MoreCare茂楷婴童学苑官方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