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文鹏老师在儿童成长与早期教育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,小朋友们也都很喜欢他,每次见面都抢着和他玩,被亲切的称为“大麦”。
今天,将继续为大家连载张文鹏老师原创的《婴幼儿早期的学习方法和特点》,内容连载如下:
往期回顾:
不做焦虑父母,大麦带你探秘孩子“问题行为”背后的深层原因(一)
不做焦虑父母,大麦带你探秘孩子“问题行为”背后的深层原因(二)
婴幼儿早期的学习方法和特点(三)
作者:张文鹏
关键词:早期学习的18个特点 正确支持方式 常见雷区汇总
10孩子的行为具有阶段性,即成长敏感期
常见雷区
场景A:孩子最近突然开始骂人了,越说他越来劲!
场景B:孩子突然开始憋便,憋不住了会弄脏裤子。
期待您这样想这样说:
场景A:孩子发现了某些词汇的力量,这样说时大人的反应会特别强烈,孩子好像拥有了一个神秘开关,想去见证自己能力时,就开始说那些词语。既然是这样,家长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,或理智忽略孩子的做法,不再激发孩子对做这件事的兴趣。
场景B:肛欲期开始了吗?什么是肛欲期?和如厕练习有什么关系?爸爸妈妈可以先了解这些。
11喜欢和大一点的孩子玩
常见雷区
场景A:怎么老和大孩子一起玩啊?受欺负怎么办?
场景B:你就带上弟弟玩呗,干嘛嫌弃他?
期待您这样想这样做:
场景A:这是孩子的天性,在模仿大孩子的过程中,孩子可以获得更多能力。关于受欺负的情况,可以通过监护来规避。
场景B:家长可以作为粘合剂带大孩子、小孩子一起玩。大孩子能从家长这里获得更多的新技能,也能在小孩子发展友谊的过程中,促进大孩子对小孩子的好感度。
12物权意识强烈,社交技能尚在学习中
常见雷区
场景A:弟弟小,你要让着他!把玩具给他玩!
场景B:让你下楼不要带小汽车吧?你不听!别人抢走了,你又抢不过人家。哎!
期待您这样想这样做:
场景A:1-1.5岁孩子间出现的争抢并不具备很强的意识性,从别的孩子手里拿和从地上拿性质一样,爸爸妈妈不必给孩子贴上“抢玩具”的标签;1.5岁后,孩子从别的孩子手里拿玩具也不是道德不好的表现,而是成长中必经的“自我意识”唤醒的表现。爸爸妈妈在这个阶段要做的不只是警察的角色,去判断谁先拿到的就给谁,而更多的是充当智慧的协调者,去照顾每个孩子的感受和利益。
场景B:下楼要带汽车的话,就多带几辆。自己的孩子能玩,也能分享给其他孩子。
13孩子的主要照料者是否能提供安全感,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
和第12条具有相关性。为何将这条放在后边,是因为这一条普遍容易被遗漏,但它其实是一切的起点。只有在安全依恋中充满能量的孩子,才更有勇气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和活动。也恰恰是有能力提供安全依恋给孩子的照料者,才能满足孩子一次次回到安全中心来获取能量。
更多育儿干货,请关注
快手
抖音
本文章转载于MoreCare茂楷婴童学苑官方公众号